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明朝重大教育思想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明朝重大教育思想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以慈孝立德樹人的典故?
1.鮑燦吮膿療母
明成化年間,儒生鮑燦在河南洛陽一帶經(jīng)商,每逢節(jié)日,他必給父母寄去最好的食品,自己只留一點。如果父母還沒收到包裹,他絕不會先吃食物。鮑母老年時,腳下生了毒瘡,醫(yī)治多年無效。鮑燦回家后就一口口吮吸凈瘡口,十余天后,鮑母親的毒瘡消除了。慈孝治家,鮑家子弟在這樣一個家庭氛圍中不僅孝順父母也能精忠報國。鮑燦曾孫鮑象賢官至兵部左侍郎,并為皇帝屢建戰(zhàn)功。
2.父子爭相受死
宋末元初,戰(zhàn)爭紛亂?;罩菔剀娎钍肋_起兵叛亂,為籌備軍餉,***了鮑宗巖和鮑壽孫父子,威脅他們,如果不交出銀兩,就殺死其中的一個。面對屠刀,父以求他生,讓人唏噓。這個故事感動了明成祖朱棣,于是就御制“慈孝里”牌坊,并寫詩贊曰:“父遭盜縛迫兇危,生死存亡在一時……鮑家父母全仁孝,留取聲名照古今”。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(lián)曰:“慈孝天下無雙里,錦秀江南第一鄉(xiāng)。”
3.鮑逢昌千里尋父
鮑逢昌之父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,一直杳無音信。順治三年(1646年),14歲的逢昌決定去尋找父親。千里奔波后,他終在雁門古寺尋找到了正在生病的父親。逢昌為父親的背疽吮膿療瘡,并一路跋涉,扶持父親回到家中。逢昌一進家門又見母病危在床,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醫(yī)治,他又攀崖越洞***藥,母親服用他***來的藥后果然痊愈。
語出《左傳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雖久不廢,此之謂不朽”。又見三國·魏·李康《運命論》:“若夫立德必經(jīng)貴乎,則幽、厲之為天子,不如仲尼之為陪臣也”。“樹人”一詞,取培育人才之意,出自《管子·權修》:“一年之計,莫如樹谷;十年之計,莫如樹木;終身之計,莫如樹人?!?/p>
王夫之的兒童教育思想?
首先,闡述的就是學習和人性之間的關系。在封建時代,從秦朝到明朝,人們對于人性的論斷總是在善惡這兩方面糾纏,至于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總是在爭論之中。
王夫之對于這種觀點進行了批判,認為人性分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,先天之性就是人的眼耳口鼻這些器官,而后天之性就是通過學習得來的知識和觀念。所以在人的教育上,先天之性我們未能為力,但是在后天之性上是可以改變的。
其次,是在學與思的教育思想上的轉變,王夫之認為人“生而知之”這種論述是十分錯誤的,沒有人能天生就知道所有。同時在學和思上他也有自己的見解,認為學習并不影響思考,人學習得越多,思考的疆界就會越廣泛;而思能夠保證學習的態(tài)度和學習的深度,兩者并不沖突。所以,學和思是相互促進的,想要思慮深淵就要博學。
還有就是,理與欲的教育論斷。王夫之是非常反對理學的“存天理,滅人欲”這個教育論斷的。他認為這種做法是在扼***性,因為天理在于人性之中的,沒有人性就沒有天理,所以傳統(tǒng)理學教育中的滅人欲是非常錯誤的,在教育中應該更加充分的重視人性,而不是對人性***取壓制的態(tài)度。
明末清初形成早期啟蒙教育思想的特征為?
主要受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,政治上,反對君主專制獨裁,提倡“人民為主”,提出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。
經(jīng)濟上,重視手工業(yè)和商業(yè),提倡“經(jīng)世致用”。
思想上,批判繼承傳統(tǒng)儒學,構筑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,反封建的民主思想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明朝重大教育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明朝重大教育思想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
[免責聲明]本文來源于網(wǎng)絡,不代表本站立場,如轉載內(nèi)容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聯(lián)系郵箱:83115484@qq.com,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,保證您的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