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官田國防教育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官田國防教育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宋朝社會的主要矛盾
一個是民族,階級矛盾的激化,一個是積貧積弱現(xiàn)象,而范仲淹之所以失敗是觸動的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,到了王安石,他的改革是統(tǒng)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改革,是自上而下的改革,雖說也沒成功到哪去,但還是有效的緩解了各方面的矛盾。
改朝換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其中有外部矛盾也有內部矛盾,只有當這兩者激化到頂峰了,才會造反,造反也不一定成功,宋朝***的維系與最后的滅亡我個人認為與這兩次改革沒有太大關系,而應該從大的方面來看,像施政方針,宋,金,元的關系,地理位置等,南宋內部的群眾矛盾并不是主要原因。宋朝沒錢,不是人民沒錢,而是因為割地賠款導致的國家沒錢。
最后的滅亡也是外交的失敗,金的滅亡,加上蒙古人的入侵,還有施政方針的缺陷使宋無力與外族抗爭,這是主要原因。
宋初統(tǒng)治者面臨的主要社會矛盾有三:一是地方重臣和藩鎮(zhèn)割據(jù)勢力與中央***的矛盾;二是土地兼并所導致的階級矛盾;三是北宋***與周邊少數(shù)民族***之間的矛盾。
原因:
(1)以加強中央集權為目的的統(tǒng)治政策造成冗官、冗兵和冗費,使國家積貧;
(2)腐朽奢侈的社會生活浪費了國家大量財富;
(3)“不抑兼并”“寓富于民(地主)”的政策,加速土地兼并,稅收流失;
(4)皇帝對軍隊的嚴密控制造成兵將分離和軍隊戰(zhàn)斗力下降,使國家積弱。
教訓:宋代國家“積貧積弱”是封建制度的弊端和統(tǒng)治者***取的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政策造成的,經濟發(fā)展不等于國家強盛。發(fā)展經濟的同時也要革新政治。
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,但政治反作用于經濟,在增強經濟、科技實力的同時,還要不斷地深化政治、經濟和軍事體制改革,提高***機構的辦事效率,加快國防現(xiàn)代化建設,更大限度地發(fā)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(yōu)越性,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。
王安石變法失敗后保留下來的?
免役法
“富民”的另一個措施是免役法。它改變應募方式,原本輪流充役的農民可以選擇以錢代役,官府以錢募役。免役法的本意是“舉天下之役,***用募”,使“農時不奪而民力均矣”,并且免役范圍擴大到寺觀戶、官戶和品官戶,改善了服役不均的狀況,加快了公務人員的職業(yè)化。
理論和實踐是有差距的?!稗r民之役不過出力,稅不過谷帛。”手中缺錢的農民,為了湊夠免役錢,不得不賤賣自己的農產品。朝廷又以免役寬剩錢的名義,攫取了大筆財富。在新法中,免役法和保甲法相互重合,農民陷入出錢又出力的僵局。司馬光和蘇轍對免役法進行了改良,實行差募兼行,使免役法得以延續(xù)。
農田水利法
熙寧二年(1069年)11月,神宗頒布了《農田水利約束》。這部新法對農田水利的組織審批、經費籌集、責任和權力分擔、參與人員的獎懲等進行了詳細的規(guī)定。在新法的推動下,全國興修農田水利設施10793處,灌溉民田3600多萬畝,官田19多萬畝。
元豐年間,受到司馬光、文彥博等保守派成員的反對,新法的普及遇到重重阻力。農田水利法流于形式,名存實亡。與其它新法不同,農田水利法促進了農業(yè)的生產,符合了民眾生存的需要,并未遭到廢除,對北宋社會的發(fā)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官田國防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官田國防教育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
[免責聲明]本文來源于網(wǎng)絡,不代表本站立場,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聯(lián)系郵箱:83115484@qq.com,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,保證您的權利。
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kinls.com/post/742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