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國防教育高陽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國防教育高陽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戚繼光、王陽明、張居正、孫承宗哪個能夠改變大明朝,延緩它滅亡呢,或者有沒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性?
古語云:“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朝代的更與迭,興與亡,都有其自身的規(guī)律,先進的必然會取代落后的,如果制度從根本上腐朽了,單憑幾位能臣賢將,能在一時延緩其腐朽的過程,但根本不可改變其敗亡的結(jié)局。
明朝的興衰歷程也是這樣的。
明朝從明太祖朱元璋立國,到成祖朱棣中興,推行的政治制度都符合當時的社會趨勢,使得明朝的當時國力強大,外部的邊疆穩(wěn)固,對外的影響力巨大,曾有鄭和七下西洋等事。內(nèi)部百業(yè)俱興,人們的生活穩(wěn)定??蛇@些并不代表明朝的政治制度就沒有弊端,就是這些弊端,為后期明朝的衰敗埋下了伏筆。
一)宦官當政
宦官當政始于朱棣的統(tǒng)治時期,他是依靠兵力奪得的皇位,皇位的正統(tǒng)性,為諸王及臣下詬病,為打壓及防范他們,朱棣就開始倚用宦官,用以監(jiān)視群臣,在原有的錦衣衛(wèi)外,設立了歷史上著名的特務組織“東廠”,任用宦官掌管,后來權(quán)利日盛,《明史 宦官傳序》說,從永樂年間開始,宦官有出使、專征、監(jiān)軍、分鎮(zhèn)、刺臣民隱事諸大權(quán)“,至此宦官干政,成為明朝政治的一惡例,貫穿明朝中后期的歷史,他們的危害在于,宦官的文化水平不高,卻肆意弄權(quán),隔斷了皇帝與群臣的交流通道,加劇了國家內(nèi)部矛盾,清代趙翼的《甘四史記·明代宦官》一書曾描述到:“然考其致禍之由,亦不盡曲通文義也,王振、汪直、劉瑾,因稍之文墨;魏忠賢則目不識丁,而禍更烈,大概總由于人主童昏,漫不省事,故若輩得以愚弄而竊或威柄?!?/p>
才有了,王振導演的土木堡英宗被俘之辱,憲宗時期的汪直擅政,武宗時期劉瑾引發(fā)的“安化王之亂”等一系列事件,對明朝的政體損害極大。
二)朋黨紛爭
朋黨之爭歷朝歷代都有,可到到了明朝卻愈演愈烈,成為影響大明政權(quán)的頑疾。
明太祖立朝之初,為加強皇權(quán),廢除了丞相之職,六部直屬皇帝管理,就是為防范朋黨,可各部的事太多,就仿照宋制,選任了一些文官為閣臣,組成內(nèi)閣,參與國事建議及文件發(fā)布的工作,但多為兼職,沒有實權(quán)。但到了明朝中后期,很多皇帝不理朝政,就開始放權(quán),閣臣權(quán)益日重,與內(nèi)廷的宦官發(fā)生矛盾,宦官勾結(jié)六部的官員與之對立,最為有名的就是“東林黨事件”,至此朝政日亂。
三)內(nèi)亂不止
從明朝建國開始,盡管進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國家改革,國力恢復,但不知為何天災特別多。
以上明朝兩位名臣王陽明和張居正,以及另兩位名將戚繼光和孫承宗,他們四人都有心卻無力改變大明敗局,延緩己腐敗透頂、即將滅亡的明朝江山,也再無力挽救、大明也再無起死回生的可能。
誰都不能,歷史不能假設,這些名字在自己的歷史時期都在時代背景下做到自己最好的表現(xiàn),明朝滅亡是因為小冰河紀導致氣候大變,然后農(nóng)業(yè)大幅減產(chǎn),最后農(nóng)民起義,起義軍兵臨北京城下其實也沒什么,北京城當年修的城高門厚內(nèi)部物資存儲眾多,根本就不怕被圍,當年在皇上被俘的情況下,北京被圍都沒事。可是李自成到城下的時候,城內(nèi)卻有了嚴重的鼠疫,十室九空,城上無人守衛(wèi),夜間如同鬼城,最后沒法子只好開城自救。也就是說,明朝滅亡是個小概率的偶然事件。誰也救不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國防教育高陽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國防教育高陽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
[免責聲明]本文來源于網(wǎng)絡,不代表本站立場,如轉(zhuǎn)載內(nèi)容涉及版權(quán)等問題,請聯(lián)系郵箱:83115484@qq.com,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,保證您的權(quán)利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kinls.com/post/65035.html